近日,江蘇省原子醫學研究所楊敏博士被江蘇省政府授予“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稱號,是全省衛生計生行業唯一的獲得者。楊敏博士在省原醫所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下,先后于2009年11月-2010年12月、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和斯坦福大學進行訪學。兩段訪學經歷,拓寬了她的科研視野,激發了她的創新靈感,為她熱愛并耕耘20載的核藥事業注入了新動力。回國后,她學以致用,帶領團隊譜寫出不懈攀峰的創新故事,助力我省、我國的核藥創新事業更上一層樓。
據悉,在此次“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獎”評選活動中,共有10人因創新創業實績突出、示范導向效應顯著被授予“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稱號,涵蓋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產業等領域。
楊敏博士2010年至今發表88篇論文,其中SCI收錄60篇(單篇影響因子最高40.182)。授權專利33件(其中第一發明人21件)。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基金、863計劃、“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藥專項、省科技支撐計劃等30余項省級以上項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等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
2007年,省原醫所購進國內第一臺SIEMENS INVEON Mi-croPET(小動物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楊敏受單位委派遠赴美國NIH取經,回國后在單位大力支持下組建了分子影像中心,解決了核素示蹤關鍵技術,加速建設單位的MicroPET平臺并推廣應用。此新技術使藥物的體內“暗箱”過程全方位、實時可視化,最快可精確到藥物注射后2s;基于微劑量、同體、連續成像,獲得信息更客觀、真實、系統,可指導藥物的篩選、療效方案的制訂和調整。此方法已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可,經藥理毒理部推薦為化藥藥物評價方法。吸引了北京協和醫院、上海長海醫院、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天津藥物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前來合作。
新生血管是腫瘤診治的重要靶點,但是,放射性核素的標記工藝是嚴重制約其臨床PET顯像推廣的技術瓶頸。楊敏和NIH陳小元教授合作,帶領團隊對新生血管特異性診斷試劑18F-ALFATIDE進行工藝摸索,從原料、輔料、濃度、酸堿度、反應時間、反應溫度、溶劑、純化、凍干、放射性活度、核素生產等各個環節,進行實驗和測試,終于實現了高效的一步法氟(18F)標記,并于2011年全球首家提供了配套試劑盒。這一產品的反應時間比同類國際產品大大縮短(20min vs 3h),標記效率大大提高(60% vs 10%),有效減少對制劑人員的輻照劑量,獲2項國家發明專利。2012年春節前,第一份18F-ALFATIDE被送往無錫市四院進行臨床研究。正如預期,首例肺癌患者接受藥物后,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反應,而且,腫瘤顯像十分清晰,與病理結果對照一致,為外科醫生開展手術及后續治療提供了精準的指導。此研究成果于2013年4月在線發表于《美國核醫學雜志》,被美國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SNMMI)評為熱門文章(Top Story),獲得國外同行高度評價。隨后,這一技術在無錫四院、山東腫瘤醫院等單位成功推廣,在腦癌、骨癌、淋巴轉移、乳腺癌、膠質瘤的診治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18F-ALFATIDE已在申報國家一類新藥,向早日“服務臨床、造福患者”又邁進了一步!
2013年9月,已有多項成果和榮譽光環的楊敏選擇挑戰在國內外均處于起步階段的工作——多模式分子探針的設計和研發。她與斯坦福大學程震教授合作,采用天然材料去鐵蛋白和黑色素雙納米模板,制備了高效、靈敏的三模式探針,顯著提高了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核磁共振成像(MRI)、光聲成像(PAI)的靈敏度和準確性。此新型材料的制備方法簡單快捷,穩定性好,便于大規模生產。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申報國際專利1項。
目前,楊敏致力于新藥的開發及臨床轉化,著重發揮核素示蹤技術高靈敏度、高分辨率的優勢,交叉化學、納米、影像、生物、基因工程等技術,為精準醫學診治提供新制劑及新方法,為新藥的篩選和評價提供加速平臺。 (魏利)(來源:無錫日報健康專刊 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