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患者在體檢中被發現有甲狀腺腫大,自身無不適感覺。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是自己感覺不適去醫院就診,如脖子變粗,脖子不舒服,有壓迫感,或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癥狀,如食欲減退、怕冷、乏力、嗜睡、面部浮腫等,也有些病人先有甲亢表現,如心悸、乏力、消瘦,后來感到全身無力,醫院確診橋本甲狀腺炎。
雖然確診了,但許多患者依然很迷惑,什么是橋本甲狀腺炎,需要怎么治療,愈后如何?
橋本甲狀腺炎又稱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淋巴性甲狀腺腫,最早由日本橋本(Hashimoto,1912)根據組織學特征首先報道,故又名橋本甲狀腺炎。橋本氏病是一種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出現先天性免疫監視缺陷,造成免疫功能紊亂,產生針對甲狀腺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致使甲狀腺濾泡上皮破壞而致病,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度與病情密切相關。
橋本甲狀腺炎多發生于40歲左右的婦女,男性少見,男女之比為1∶20左右。尚無確切的發病率統計,但近20、30年國內外資料提示其發病有增多趨勢,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高達22.5~40.7/10萬,可見此病已非罕見。橋本甲狀腺炎的典型表現是甲狀腺腫大,質地偏硬,如“硬橡皮樣”,超聲檢查常提示“甲狀腺彌漫性病變”,但因病變演變緩慢,可能在幾年內得不到明確診斷。
但診斷橋本甲狀腺炎并不難。初次以“甲狀腺腫大”而就診的患者都應考慮是否為橋本甲狀腺炎,因為該病是引起甲狀腺腫大的常見原因之一。同時,通過測定甲狀腺自身抗體如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過氧化物酶抗體等、甲狀腺素、促甲狀腺素水平以及甲狀腺超聲檢查,必要時做甲狀腺穿刺涂片病理檢查可幫助確診。典型患者的甲狀腺自身抗體水平很高,甲狀腺素水平正常或偏低,細胞涂片可見大量淋巴細胞和甲狀腺上皮細胞。此外,還需排除可引起甲狀腺腫大或甲減的其他疾病,如單純性甲狀腺腫、亞急性甲狀腺炎等。隨著病程延長,部分橋本甲狀腺炎患者的甲狀腺會出現結節樣變,臨床表現與甲狀腺癌類似,容易被誤診。這時候,除通過上述檢查明確有無橋本甲狀腺炎存在外,還應通過超聲、穿刺活檢等方法明確結節的性質。
總體而言,橋本甲狀腺炎治療起來并不困難,且預后良好。甲狀腺輕度腫大、無甲減的患者不需要用藥,定期隨訪即可。甲狀腺腫大明顯、有明顯壓迫癥狀的患者可服用甲狀腺素,以使甲狀腺縮小,減輕癥狀。經藥物治療仍不能解除壓迫者,可選擇手術治療。有甲減癥狀的患者需長期服用甲狀腺素。
需要提醒的是,服用甲狀腺素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定期復查甲狀腺素和促甲狀腺素水平,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有些患者怕麻煩,覺得有藥吃就行,不愿意經常去復查。殊不知,甲狀腺素劑量不足或過大,都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還有些患者看到自己的化驗結果正常,便擅自減藥或停藥,這種做法同樣不可取。用藥、減藥、換藥等均應咨詢醫生,患者切莫自行其是,以免“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