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已有了較為系統、規范的綜合治療方法——“五駕馬車”,從飲食控制、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糖尿病教育、血糖的自我監測五方面著手治療。
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原則是“在規定的熱量范圍內,達到營養平衡的飲食”。為保證營養平衡,糖尿病人應在規定熱量范圍內做到主食粗細搭配,副食葷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宜少食多餐,一日不少于三餐,有條件上下午安排間食及睡前進食,即保證吸收,又減輕對胰島負擔;早餐量要少,上午肝糖原分解旺盛,易發生早餐后高血糖。如一日三餐比可為1/5、2/5、2/5;進餐時間要規律少吃零食;嚴格執行,長期堅持。
糖尿病人除有計劃地安排每日的熱卡、三大營養素攝入外,還應注意主餐外的飲食。水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可溶性纖維(果膠)。果膠能降低葡萄糖吸收的速率和減少脂肪的吸收,故有降脂、降糖的作用。但由于水果含糖量比蔬菜高,例如西瓜含糖為4.2%;桃子、梨、批把約8%~10%;蘋果、甜橙、柑桔約11%~13%;香蕉、柿子、荔枝約14%~16%;棗、甘蔗、紅果約20%。水果的主要糖份是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單、雙糖,吸收快,易使血糖升高。糖尿病人能否進食水果,要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并做到以下幾點: 1.本人能認真進行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堅持定期監測血糖、尿糖,血糖已控制在相對良好和穩定的水平;2.盡量回避含糖高的干果,選擇含糖低的鮮果(例如西瓜、草莓等);3.進食水果最好在空腹和兩餐之間,少量開始,如半個桔子或蘋果,最多不超過100g。要從治療計劃中減去相應主食的量,一般200g桔子或蘋果需減去主食25g。
糖尿病病人不宜多吃鹽,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過多的鹽,具有增強淀粉酶活性而促進淀粉消化,和促進小腸吸收游離葡萄糖的作用,可引起血糖濃度增高而加重病情。
糖尿病原則上不要飲酒。但適量的酒可以增進食欲、消除疲勞。如果飲酒,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血糖控制良好,無其它重要臟器的慢性病和糖尿病并發癥;2.不注射胰島素和口服磺脲類降糖藥;3.肝功正常;4.飲酒時要進餐,避免發生低血糖;5.飲酒量:葡萄酒每次不超過100-150ml;啤酒不超過350ml,不飲白酒,進酒量約相當于主食25g,應從飲食計劃中減去,每周飲酒不超2次。
糖尿病患者日常飲食還需注意:1.適當增吃食物纖維:如:綠豆、海帶、蕎麥面、玉米面、燕麥面、高梁米、菠菜、芹菜、韭菜、豆芽等。有以下益處:其一,高纖維食物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減少胰島素的用量以及降低血脂的作用;其二,能減緩糖尿病人的饑餓感;其三,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的發生。2.糖尿病人所需烹調用油以植物油為好,如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因其中含有較豐富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體內能幫助膽固醇的運轉,不使膽固醇沉積于血管壁,對預防糖尿病的一些并發癥,如動脈硬化等有積極的作用。
糖尿病忌食:白糖、紅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果糖、糕點、果醬、蜂蜜、蜜餞、冰激凌等。 少食:土豆、山藥、芋頭、藕、洋蔥、胡蘿卜、豬油、羊油、奶油、黃油、花生、核桃、葵花子、蛋黃、肝腎、腦。宜食:粗雜糧如蕎麥、燕麥片、玉米面、大豆及豆制品、蔬菜。正常人進食后,在體內胰島素的作用下血糖水平總能維持在一定的范圍。
每個糖尿病人,不論是病情輕重,不論是注射胰島素,還是用口服藥,都必須合理地控制飲食,也就是說,合理的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的最基本措施,只有在飲食控制的基礎上加上藥物的合理應用,才能控制好血糖、尿糖和血脂,使之達到或接近正常值,減緩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運動治療應在糖尿病或內分泌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方案。運動療法是在原有藥物治療方案不變的基礎上,進行輕度至中度的耐力性運動。每次運動持續30至60分鐘,每次活動前要有5至10分鐘的準備活動,運動后要有5分鐘左右的整理活動。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據病情選擇適合個人特點和興趣的運動項目,如:步行、太極拳、打球、游泳、爬山、騎自行車等,運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每周運動至少3至5次。活動量過小且時間短的活動對降低血糖沒有顯著的作用。 一般運動時間選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為宜。在運動前、后或中間可酌情增加飲食,以免出現低血糖,可在運動時隨身攜帶些餅干或水果糖,必要時吃一點。不要短時間突然劇烈運動,以免導致應激性血糖升高。此外,要定期檢查血糖,隨時觀察運動治療過程中身體的反應,以便及時調控運動量。運動療法適用于大部分糖尿病1、2型患者, 2型糖尿病的肥胖者,尤其適合進行運動。外出活動安全第一,要告訴家人時間、地點,佩帶標明姓名、住址、疾病的名簽,以便發生意外時能及時救治和與家人聯系。著裝要寬松,特別是鞋襪,鞋不能太硬,以免磨腳;襪子不宜太緊,以免影響血供。運動時間長的病人應隨身攜帶食品,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運動量增加前應適當減少胰島素劑量或少量進食以防運動后低血糖反應。